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壇經中所談的「自心是佛」──付囑流通第十


壇經中所談的「自心是佛」──付囑流通第十   

付囑品當然主要是記錄惠能將離開世間的前後事跡,這當中,我們看一代大師如何交待身後及佛法事。    首先預知時至:當惠能向大眾說明即將離開世間時,當然久在身邊的弟子,出現兩種極端的情緒,法海等表現出不捨的心境,或悲大師的不久住世,或悲世間明燈將殞,或悲眾生頓失依怙,這是世間常情,也就是學佛者,並非絕然斷滅七情六欲。    但在處理生死別離的世間事時,禪門是否應有別於凡情世間呢?神會的不動神情,說明了禪者深知八風非實,故能不為八風所擾,所以能    「得善不善等,毀譽不動,哀樂不生」。   而惠能所表現出的,是一種超然與自信的風格應是禪門行者典範吧!經文說:  「汝今悲泣,為憂阿誰?若憂吾不知去處,吾自知去處。吾若不知去處,終不預報於汝。汝等悲泣,蓋為不知吾去處,若知吾去處,即不合悲泣,法性本無生滅去來。」     色身的敗壞,是四大呈現真常之道,而本心本無生滅來去,亦無身體受此生死,禪者徹悟此理,明白本無生死,故無恐懼,亦無不捨之心。只是應色類所呈現的常遍之道罷了,譬如花開花謝、春夏秋冬的更易,只是單純自然界的現象而已。因此清楚明白的預報捨世消息。也因法海等大眾的悲泣,才為大眾說出了真假動靜偈,以示修行不可墮入斷滅中,如偈中云:  「有情即解動,無情即不動。若修不動行,同無情不動。     若覓真不動,動上有不動。不動是不動,無情無佛種。     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。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。」    有人誤認為,禪宗所談的「無念」,是不起心動念,故所修學的法門,就是欲將念頭打死,不知此無念,乃是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的不起執著之心念,非是斷滅根門的做法,因之,惠能於臨滅度時,再度提醒大眾,所謂真不動,是動上有不動,是「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」的真如真用。  因此,或有執身心而修,為斷滅根門的,乃因妄執身心是我,而不知生死乃是幻現的假相,故惠能諄諄教誨後人,「莫於大乘門,卻執生死智」。    或有於法義不得徹悟而好諍人我者,再提出「無諍法門」,乃禪門度生之旨,如偈說:   若言下相應。即共論佛義。若實不相應。合掌令歡喜。  此宗本無諍。諍即失道意。執逆諍法門。自性入生死。    譬如知月者,隨手可清楚的指出月之所在,不會與人諍論月在哪裡?若兩者執逆互諍,即知此兩者皆不見月。    法海再請示衣法當付何人時,惠能為之說明衣不合傳,乃承達摩指示,唯令留「法寶壇經」遞相傳授,以利後世有緣眾生。而後再為大眾開示說   「汝等諸人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,外無一物而能建立,皆是本心生萬種法。故經云: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」    每個眾生自心皆是佛,只是不敢承擔,惠能要大眾莫狐疑,直下承擔這本具的佛性,而外在一切事物,無法動搖本具之佛性的,唯心境相映萬法生,只此這緣影,本無礙本心,因妄想執著而成空花境,故輪轉生死。    惠能又告訴大眾:  「若欲成就種智,須達一相三昧,一行三昧。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,於彼相中不生憎愛,亦無取捨,不念利益成壞等事。安閒恬靜。虛融澹泊。此名一相三昧。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,純一直心,不動道場,真成淨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    惠能還特別交待:  「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,此心本淨。無可取捨,各自努力,隨緣好去。」    因時下修行用觀靜與空其心的方法頗多,不知本心本自寂滅,本心本自空寂,何須用意令其靜,令其空呢?若作意令靜、令空,不名空性義。    惠能說明了色身的終歸其道,又做了一些預言後,且說明古佛至今的傳承,終於唐開元元年八月三日於國恩寺齋罷,告別大眾時,特別再強調「自心佛性、自性自悟」,經云:  法海白言:和尚留何教法,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?    師言:汝等諦聽!後代迷人,若識眾生,即是佛性,若不識眾生,萬劫覓佛難逢。吾今教汝,識自心眾生,見自心佛性,欲求見佛,但識眾生。只為眾生迷佛,非是佛迷眾生。    自性若悟,眾生是佛;自性若迷,佛是眾生。自性平等,眾生是佛;自性邪險,佛是眾生。    汝等心若險曲,即佛在眾生中;一念平直,即是眾生成佛。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,自若無佛心,何處求真佛?    汝等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!外無一物而能建立。皆是本心生萬種法。故經云。心生種種法生。心滅種種法滅。    眾生者,眾念所生,無非是本心所起之用,亦是化身佛,故欲覓佛,當於眾生中尋。自心是佛,更莫外覓,只要直下承擔,便是一了百了。修行若向外覓,悟道之日,遙不可及。    又做一偈,題為「自性真佛偈」,偈曰:  真如自性是真佛,邪見三毒是魔王。  邪迷之時魔在舍,正見之時佛在堂。    性中邪見三毒生,即是魔王來住舍。  正見自除三毒心,魔變成佛真無假。    法身報身及化身,三身本來是一身。  若向性中能自見,即是成佛菩提因。    本從化身生淨性,淨性常在化身中。  性使化身行正道,當來圓滿真無窮。    淫性本是淨性因,除淫即是淨性身。  性中各自離五欲,見性剎那即是真。    今生若遇頓教門,忽悟自性見世尊。  若欲修行覓作佛,不知何處擬求真。    若能心中自見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。  不見自性外覓佛,起心總是大痴人。    頓教法門今已留,救度世人須自修。  報汝當來學道者,不作此見大悠悠。    說完此偈,再交待大眾,    汝等好住,吾滅度後,莫作世情悲泣雨淚、受人弔問、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但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無動無靜,無生無滅,無去無來,無是無非,無住無往。  恐汝等心迷,不會吾意,今再囑汝。令汝見性,吾滅度後,依此修行,如吾在日,若違吾教,縱吾在世,亦無有益。    復說偈曰:  兀兀不修善,騰騰不造惡。  寂寂斷見聞,蕩蕩心無著。    此句是自淨其意的表現,是心法,亦即是不思善不思惡,正與那時,心性無所著,即是本來面目。並非於相法上,不修善不造惡,而是『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』    師說偈已,端坐至三更,忽謂門人曰:吾行矣!奄然遷化。   全篇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