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壇經中所談的「作功德」與「生西方」──釋功德淨土第二


壇經中所談的「作功德」與「生西方」──釋功德淨土第二     對於「作功德」,時下的佛教所教的,認為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的布施就叫「作功德」。或人往生後為亡者作法事,也叫「作功德」。其實,若比照壇經所說,這些都是「做福德」,或是為維護佛教教相的流傳,不使教法泯滅,故居士出財力以護持。而為亡者的誦經超渡,是為使生者得到慎終追遠的安心。雖都有助益,然非「功德」的本義。 
且看壇經如何來談功德一事呢?經說:「造寺供養布施設齋,名為求福,不可將福便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」  師又曰:  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,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真實妙用,名為功德。  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; 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,心體離念是德;  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;  若覓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這一切的功德,不離自性,如此才是「真功德」。與時下所說功德之義,真是南轅北轍。  而一個真正見性修功德之人又是如何表現在他的生命呢?經說:  「若修功德之人。心即不輕。常行普敬。」可見真具功德之人,其心必是柔軟,其人緣必是極好的,因心不生慢故。所以六祖說: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  求生西方淨土,是一般時下淨土行者的行持目標,都以「有一個實在的西方淨土,嚮往淨土的殊勝,厭離此土的穢惡苦難,所謂「厭娑婆、欣極樂。」  然在壇經對此法門,也有明確的指示。如經說:又問: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,請和尚說,得生彼否?願為破疑!  師言:使君善聽,惠能與說。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,經文分明,去此不遠。若論相說,里數有十萬八千,即心中十惡八邪,便是說遠。  對於大乘經,若著相說,則遙不可及。然大乘經是心法,故可剎那即至。所謂「淨土」,是隨正報的清淨所顯,是受用時的清淨覺受,也就是不起煩惱空花的覺受即是淨土。故只要頓除心中煩惱,淨土當下即現,即是往生淨土,非待死後。「但心清淨,即是自性西方。」    故經云:說遠為其下根,說近為其上智。人有兩種,法無兩般。迷悟有殊,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求生於彼,悟人自淨其心。所以佛言,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。使君東方人,但心淨即無罪;雖西方人,心不淨亦有愆。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    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身中淨土,願東願西,悟人在處一般,所以佛言,隨所住處恆安樂,使君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。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今勸善知識,先除十惡,即行十萬,後除八邪,乃過八千。念念見性,常行平直,到如彈指,便睹彌陀。  使君但行十善,何須更願往生?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?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;不悟念佛求生,路遙如何得達。    再從此品來看,一位具格的禪師,他必須能於說法時,就要使人當下契會的,因為禪宗是「言下大悟,一了百了」的頓悟法門。     故壇經說:「欲擬化他人,自須有方便,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現。也就是說,說法者,必須對自性的完全透徹,才能從自性流出一切教門。這具格的禪師,即同於佛出世。所以,古代的禪堂叫「選佛場」,那執法的禪師,就是等同「佛」了,否則,如何「選佛」呢?故這是禪宗一悟即至佛地的另一佐證。而禪者悟後所展現的氣魄,便是「丈夫自有衝天志,不向如來行處行。」也因為這樣,所以歷代禪師,都是另立教門,來利益大眾,真是各顯神通了。     在壇經,我們看惠能大師是如何讓與會者言下見性呢?  當韋刺史問到達摩化梁武帝,及說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的疑惑時,惠能大師說明如何悟入自心淨土。       他說:「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才只在剎那;不悟,念佛求生,路遙如何得達?」等等。  又說「自心地上,覺性如來,放大光明,外照六門清淨,能破六欲諸天。自性內照,三毒即除,地獄等罪,一時消滅,內外明徹,不異西方。不作此修,如何到彼?」  「大眾聞說,了然見性,悉皆禮拜,俱歎善哉!唯言:普願法界眾生,聞者一時悟解。」    末後語又言:「時,刺史官僚,在會善男信女,各得開悟,信受奉行。」      這種讓與會者或參訪者言下大悟的情況,壇經中處處可見的。可見禪者度化眾生的犀利,是不假事修而能讓眾人於自心中起正見(見性)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